展开

资讯详情

trade detail

营收425亿、净利润200亿,茅台前三季度业绩全面超越去年全年

来源:橙e网发布时间:2017-10-27

·         本周重点事件回顾与分析

(一)营收425亿、净利润200亿,茅台前三季度业绩全面超越去年全年

2017年来,贵州茅台继年初成为全球烈酒企业第一市值之后,近期成为了A股市值排名前十的公司中仅有的一家快销品企业。截止24日收盘价,茅台总市值超过7100亿元,今年股价累计上涨近70%。

据报告显示,2017年前三季度,贵州茅台共营收424.5亿元,同比增长59.40%;净利润199.84亿元,同比增长60.31%。

前三季度营收425亿元,增长59.40%


根据报告显示:第三季度(7-9月)茅台营收189.93亿元,同比去年增加超百亿元,同比增长超100%。


报告显示,茅台前三季度,贵州茅台共营收424.5亿元,同比增长59.40%;净利润199.84亿元,同比增长60.31%。

而在2016年,贵州茅台全年实现营业收入388.62亿元,净利润167.18亿元。这意味着,茅台2017年前三季度的营收、净利润已经超过去年全年。

茅台距完成全年营收目标仅差52亿元

根据2016年年报,在2017 年茅台将主要进行四方面的工作:

一是做到产量、销量、销售收入稳中有升、稳中有进、稳中有新;

二是计划安排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 15%以上;

三是预计完成基本建设投资约 26 亿元;

四是确保质量零缺陷,食品安全零事故,安全生产实现"双百双零三低"。

根据“营业收入较上年增长15%以上”这一规划,茅台股份公司2017年营收目标是在447亿元以上。

在2017年上半年,茅台实现营业收入241.90亿元,同比增长33.11%;净利润112.51亿元,同比增长27.81%。

据2017年度三季报显示,茅台目前已经完成425亿元营收任务,距离全面目标的447亿元只有52亿元的差距。

销售回款目标或已完成,茅台布局2018年工作

同时,市场上有消息称,截至目前,茅台的销售回款已经完成目标。而因为提前完成了2017年的工作,相应地也可以提前考虑2018年。所以,茅台早早就腾出手来在谋划2018年的工作。

早在6月12号,茅台集团公司召开2018年度新车间投产筹备情况专题汇报会,研讨关于2018年度新增制酒车间设备设施、机构设置及人员配备等有关事宜。会上表示,茅台定于2018年度新增投产15栋制酒生产房,60个制酒班,10个制曲车间。

10月12日,茅台集团召开“2018年度茅台酒生产•质量大会”,对2017年度茅台酒生产和质量工作进行了总结,并科学安排了2018年度茅台酒生产和质量工作。会议对2018年度茅台酒生产工作作出部署,确保茅台酒生产实现优质稳产。具体目标为:茅台酒基酒目标产量46100吨。

10月23号,茅台专门召开会议,讨论2018年重点工作,茅台集团及股份公司领导围绕《2018年集团重点工作安排计划》初稿,就集团公司2018年工作目标、重点工作安排、各项任务分解、具体责任分工等发表意见和建议,对相关工作进行再细化。

(二)2017年前9月贵州白酒出口货值超34457万美元

记者10月25日从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获悉,截至9月30日,白酒出口货值达34457.16万美元。

贵州是中国酱香型白酒的发源地和主产区,也是中国酒类产品出口最多的省份,出口至包括欧美等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白酒产业已经成为贵州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

近几年,随着贵州白酒外贸活动的开展,以及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影响力增大,白酒出口增长很快。贵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统计数据显示,截至9月30日,白酒出口货值达34457.16万美元。仅2017年第三季度,贵州辖区白酒出口34批,货值14476.2万美元,货值同比增长79.46%。

贵州检验检疫局新闻发言人、办公室主任赵小祥告诉记者,白酒货值飙升的主要原因是贵州对外开放战略的深度实施,国际市场对中国白酒尤其是贵州酱香型白酒的认可度进一步提升,各大白酒生产企业也积极保证国际渠道货源,同时茅台白酒的国际销售市场进一步拓展,在茅台集团的带动下,仁怀茅台白酒企业纷纷走上“国际化”道路,逐步开拓国际市场,给贵州出口白酒带来一波增长。

据介绍,作为中国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贵州在“绿色产品,风行天下”战略的推动下,开展贵州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引领贵州特色绿色农副产品进一步走向国际市场,得到了国际市场的广泛认可,白酒、烤烟、茶叶等农特产品名气及品牌影响力得到了大幅提升,出口销量持续保持平稳上升。

签约暨首发仪式结束后,袁仁国还接受了凤凰卫视等媒体记者的采访。

·         本周重点政策跟踪分析

(一)黑龙江加强白酒小作坊管理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

为加强黑龙江省白酒小作坊和散装白酒生产经营规范管理,防止食品安全事故发生。黑龙江省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0月24日发布《关于加强白酒小作坊和散装白酒生产经营规范管理的通知》。

通知要求,各地要定期对白酒小作坊原辅料采购储存、生产条件、生产过程、出厂检验、销售记录、标签标注等全程质量安全控制进行监督检查,依法查处违法违规问题。对白酒小作坊生产的白酒和经营单位销售的散装白酒要加强监督抽检和风险监测,一旦发现有甲醇、氰化物等重要安全指标不合格的,要立即责令其停产停业整顿,召回产品,彻查原因,依法处置。要按照《食品安全法》和《黑龙江省食品安全条例》要求依法依规规范白酒小作坊生产经营行为,坚决取缔不符合规定的白酒小作坊和散装白酒生产经营单位。

通知强调,要严格落实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不得无证生产白酒,对没有取得许可或小作坊核准证的白酒“黑加工点”和饲料企业作为副产品生产的“小烧”一律不得作为白酒销售;取得白酒核准证的白酒小作坊只能生产固态法白酒,不得采购原酒或食用酒精生产加工白酒,且只能在核准行政区域内销售;采购的原辅材料、包装材料、容器等要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散装白酒出厂要按照规定要求在包装上加贴标签,不得使用无标签的周转桶用于盛装白酒。

·         本周聚焦

(一)进口啤酒大幅增长国产啤酒小幅下滑局面重现

受进口啤酒的影响,我国啤酒行业经历了连续25个月的负增长,到2016年8月才转负为正,进入2017年以来,进口啤酒增速和国产啤酒产量均保持小幅增长,然而这种状况已被打破。日前,随着啤酒消费旺季结束,10月24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2017年9月进口啤酒的数据。

数据显示,2017年9月,中国进口啤酒6.9362万千升,同比增长28.9%;金额为4.9738亿元,同比增长28.5%。2017年1-9月,中国进口啤酒53.8931万千升,同比增长5.2%;金额为37.7923亿元,同比增长9.4%。

这在2017年进口啤酒的业绩中算是名列前茅的,数据显示,2017年进口啤酒一直保持小幅的增长速度,2017年8月出现了进口啤酒同比大幅下滑,9月又出现同比增长。

具体而言,2017年3-9月,进口啤酒数量增速分别为12.6%、-0.7%、3.8%、1.2%、8.2%、-18.4%、28.9%。同期金额增速分别为11.3%、0.6%、11.6%、6.3%、16%、-12.5%、28.5%。

一位进口啤酒的经销商对中国商报记者介绍说,8月是白酒的消费旺季,白酒企业一般在中秋、国庆之前三个月进行备货,这占压了很多资金使得啤酒行业受影响,加上近年来国产啤酒在中高端产品上不断布局,影响了进口酒渠道的进货量,使得8月份进口啤酒大幅下滑。

 “而9月份又出现上涨则与啤酒企业稍晚些为中秋、国庆双节备货有关。这也反映出随着国产啤酒不断在中高端产品上加码,进口啤酒反而越来越大众化。”上述经销商如是说。

确实,进口啤酒价格逐渐下滑。之前,进口啤酒价格高昂,金额增速远高于数量增速,而2017年9月,进口啤酒数量增速为28.9%,金额增速为28.5%,价格日趋平民化。据介绍,超市很多进口啤酒开始痛哟买赠的形式销售。

而与进口啤酒大幅增长对应的是国产啤酒的小幅下滑。数据显示,2017年9月中国啤酒行业产量408.4万千升,同比下降0.7%。资料显示,在2016年8月,啤酒行业转负为正,经历了2017年初的几个月负增长后,5月重新转为正增长,但在8月、9月又出现下滑。具体而言,2017年5-8月,国产啤酒产量增速分别是0.7%、6%、1.6%、-2.5%、-0.7%。

而国产啤酒产量的小幅下滑则与季节变化导致的啤酒旺季结束有关,业内人士分析,一般啤酒消费旺季在中秋节前后会结束,今年天气偏凉,而且骤然降温,造成啤酒销量下滑。

而这种季节规律对国产啤酒的影响远比对进口啤酒大很多。啤酒行业从业人员邹红宝表示,从消费属性上,进口酒的消费人群固定,收入高,所以这种淡旺季的情况就不是很明显,然而国产啤酒总量还是受到大众消费性因素多,加上麦收季节等一系列因素,季节降温后就明显流转的慢。

原因种种导致了2017年9月啤酒行业出现进口酒大幅增长,国产啤酒小幅下滑的局面,这和2016年我国啤酒行业数据很接近,这究竟是单个月份现象还是会长期保持还要看目前进口啤酒和国产啤酒短兵相接到何种程度,后几个月数据拭目以待。

(二)人民小酒火爆改变不了中低端白酒的颓势

前几天,央视播放的“十九大”代表、岩博酒厂董事长余留芬与总书记关于白酒价格(人民小酒)的对话,引起大家热议。最近名声大噪的人民小酒,酒精度52度,价格99元/瓶,究竟贵不贵呢?国内白酒的消费结构扭曲背后的深层问题是什么?

人民小酒价格偏中档

为了方便分析,根据中泰证券研究所食品饮料行业首席分析师范劲松对白酒的研究,在本文中将白酒分为五档:

第一档——高端白酒,包括飞天茅台、普通五粮液、国窖1573、梦之蓝M9&M6等,定价在500元以上;

第二档——次高端,包括天之蓝、52度剑南春、水井坊臻酿八号、酒鬼酒红坛、青花瓷20年、老窖窖龄酒、西凤酒、红花郎15年、52度舍得、古井16年等,定价在300-500元之间;

第三档——中高端,包括海之蓝、古井5年、口子窖6年、老窖特曲、老白汾系列、42度今世缘、红花郎10年、42度稻花香、50度伊力特(22.980, -0.36, -1.54%)、迎驾金银星系列等,定价在100-300元之间;

第四档——中低端,包括金种子酒、老白干酒、泸州老窖特曲和二曲系列、金六福、湘泉、枝江王、四特酒等,定价在60-100元之间;

第五档——低端,如牛栏山、老村长、劲酒、歪嘴郎、稻花香、各种光瓶酒系列,定价在60元以下。


数据来源:京东、微酒,中泰证券研究所范劲松提供数据来源:京东、微酒,中泰证券研究所范劲松提供

如果按照上述分档标准,那么,定价99元的人民小酒归属于中低端,但价格靠近中端白酒下限,并不算太便宜。根据范劲松的计算,中国100元以下的低端和中低端白酒销量占白酒总销量的90%,从这个角度看,人民小酒99元的定价,正好落在人民大众的主流消费水平范围内,只是价格已非常接近中高端白酒了。

人民小酒火爆改变不了中低端白酒的颓势

据说,生产人民小酒的岩博酒厂一下子火了,小酒销量更是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仅仅两天的时间,人民小酒卖出去2000瓶,销售额达到100多万元,这还是在货源有限、实施“限购”下的销量,而以往一天的销售额可能只有几万元。

岩博酒业地处贵州省盘州市,如果人民小酒的供不应求能够带来中低端白酒行业的振兴,或者能给贵州其他小企业带来新的生机,那是非常振奋人心的。不过,从范劲松提供的数据来看,2017年前三季度中低端和低端白酒的销量增速几乎为零,如中低端酒的增速只有1.8%,而占白酒销量超过三分之二的低端酒则是负增长,为-0.6%。

可能有人会说,这是因为消费升级的缘故,使得中高端白酒销量上升,低端白酒销量下降。但是,白酒销量结构的变化并不支持这一说法:如果是消费升级,则应该是低端、中低端、中高端、次高端白酒的销量从低到高此消彼长,而事实上,除了高端和次高端白酒销量出现两位数的增速外,中高端及以下白酒销量的增速均接近为零。

次高端和高端白酒的销量增速分别为20.6%和14.6%,尽管增速喜人,但由于基数较小,即便销量增速大幅提升,但也看不到它与中高端及以下白酒销量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也就是说,消费量占白酒总销量90%的中低端消费人群,2017年以来消费普通白酒的量并没有增长;同时,也没有迹象表明,高端白酒销量的攀升与中低端消费人群的消费升级有何关系。

由下图可见,高端和次高端白酒销量之和占白酒总销量的比重不足1%,但销售收入占比则接近20%;低端白酒销量尽管巨大,但销售收入占比不足25%。

按价格分类的白酒销售收入占比(元)

人民小酒火爆改变不了中低端白酒的颓势

数据来源:京东、微酒,中泰证券研究所范劲松提供数据来源:京东、微酒,中泰证券研究所范劲松提供

假设2017年茅台酒厂的高端酒销量增加到3万吨,其销量占白酒总销量的比重也不过0.25%,根本无法成为可以容纳普通大众消费升级的产品。实际上,高端与次高端白酒的总销量不足白酒总销量的1%,其增速即使翻番,也不可能成为大众消费品。

为何要让经济从高速度增长转变为高质量增长

2016年以来高端白酒价格的上涨,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居民收入结构问题,即收入差距有所扩大,也就是十九大报告中提出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人民小酒火爆改变不了中低端白酒的颓势

数据来源:京东、微酒,中泰证券研究所范劲松提供数据来源:京东、微酒,中泰证券研究所范劲松提供

2010年,中国经济增速出现了一个阶段性高点,同时,全国白酒销量的增幅接近40%(见上图);同时,2010年民间投资增速也高达30%,居民收入增速达到两位数增长;2016年,中国民间投资增速大幅降至3.2%,相应地,农民工收入名义增速只有6.6%,低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从居民人均消费增速看,2015年为6.9%,2016年为6.8%,今年上半年为6.1%,呈现下行趋势。

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基尼系数也可发现,2012-2015年,我国基尼系数持续下行,但2016年起则出现了回升,这也可以解释2016年以来奢侈品消费增速明显快于普通消费品增速的原因,除了高端白酒之外,豪华汽车、智能坐便器等高端消费品的增速也大幅上行。

国内基尼系数变化图

人民小酒火爆改变不了中低端白酒的颓势

本图来源:国家统计局本图来源:国家统计局

为何2016年中国的基尼系数会出现上行呢?我认为,可能与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滞后有关。从数据的相关性分析看,基尼系数似乎与基建投资和房地产投资增速加快有关,同时也与制造业投资不振有关,因为房地产投资加速的背后一定是房价大涨,“房东们”的财产性收入增加;而基建投资增速上升,往往是为了对冲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落,属于逆周期政策工具。制造业投资增速的回落,本质是产能过剩,产能过剩有供给端的问题,但主要原因还在于有效需求不足。居民,尤其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增速放缓,与制造业投资增速下降互为因果。

因此,从需求端出发,提高居民收入水平,才是经济高质量增长的主要体现。“十九大”提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也就是要全面脱贫、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这无疑将成为当今世界一项最伟大的工程。

不过,仅仅让贫困人口脱贫,还不足以让全社会消费水平再上一级台阶,只有把中低收入群体的整体消费能力提高,才能解决因有效需求不足造成的产能过剩问题。例如,2015年以来,居民买房加杠杆的现象越演越烈,导致居民部门杠杆率水平不断攀升,大致匡算,2016年居民用于购房还本付息的支出,约占当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的23%。因此,消费不振与居民房贷压力过大不无关系。

如果能够按照十九大提出的“坚持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定位,加快建立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让全体人民住有所居,那么,炒房之风就可以得到抑制,居民可支配收入用于消费的比例就可以得到进一步提高,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就可以逐步实现。

因此,十九大提出的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的定论非常重要,即今后要避免采取“低质量”的手段来稳增长,避免走投资拉动GDP的老路,因为这无助于经济结构的改善,也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背离。